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觀艦時刻] 美國隊長連載未來發展大預測!



從剛開始連載就引發強烈爆點的美國隊長連載,如今終於要進入超級重頭戲了!




Mr.J:真心黑白講!

Rock:誠心話唬爛!

Rock:唉呀又到了每個月F.E.Ws團隊中最受期待的專欄節目觀艦時刻啦!

Mr.J:那不是因為F.E.Ws目前只有這麼一個固定專欄嗎?

Rock:...不要這樣拆節目的臺好嗎?

Mr.J:再說二月份專欄居然沒更到底是怎麼回事?

Rock:那個嘛,是因為筆者我去參加金鋼狼完結篇之再見阿狼的宣傳活動,本來為了目睹X艦長的風采,沒想到他老人家居然沒出現,打擊太大所以才無力撰文的。不信你可以看這張照片,當時真是人山人海啊!

2017/2/28 羅根電影宣傳見面會

Mr.J:先不提那個X教授跟畢凱艦長的合體稱呼了,那個活動是二月最後一天的晚上,所以你這是承認你放著截稿日不管就跑去參加活動了嗎?

Rock:嗯,啊...那個,讓我們先進節目,好嗎?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試映形式及其所代表意義



斯斯有三種,《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有兩個版本,「試映」也有多種不同形式。

在二月底《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有一場試映,在可見的範圍內也收穫了不錯的評價,但有些人也認為這樣的評價並不足以採信,因為之前也有多種據稱是「試映」的正面消息,甚至傳出高層試映時有「起立鼓掌」(standing ovation / standing O),但是實際上映後表現不如當初試映反應的情況發生。

沒錯,試映因為是讓觀眾搶先觀看的關係,觀眾可能會因為興奮等心理因素而一定程度的美化了自身的觀影經驗,或者那就僅僅只是未經證實的消息而已;但其實面對每一種評論,我們都應該要保持一個態度:「參考」,自己的觀影心得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喜愛該作品的觀眾來說,聽到試映評價不錯的消息固然是種激勵,但是實際仍因以上映後的狀況為準。

而且參與試映的觀眾,都會被要求遵守若干禁令,因此也很難核實消息來源是否是真的有參加的觀眾。

回歸正題,讓我們來聊聊試映有哪些形式:

以下介紹的形式並不代表所有形式,片商也不一定會全採用,或者按照順序來執行,僅就我觀察與了解的範圍內介紹。

1. 試映(test screening):在電影正式上映前,片商可能會遴選觀眾,在指定時間內前往指定戲院觀賞,這時候的片子可能仍未有完整配樂、特效,片商也會在放映結束後收集觀眾意見,調整作品剪輯以及行銷計畫,一部電影可能會有多次試映的情況。

在美國,觀眾被抽選到觀看試映可能是他們在 Fandango 等電影相關網站上有留下資訊,就有機會被抽中參加,不過在收到通知的時候只會知道可以優先觀賞試映電影,及電影類型,只有在開始播映的時候才會知道他們被抽中看到什麼片子。

2. 焦點團體放映(focus group screening):片商可能會根據試映的結果調整,隨後找一小群人觀看並藉由問卷、訪談或者用科學儀器等形式來收集對於調整後影片的看法,並據此調整剪輯或行銷計畫,這種放映因為資料收集方式可能使成本較高,以及有地點上的限制。

3. 私映(private screening):這種形式可能包括片廠內部,像是投資人、發行商等的放映或者演員預先提供給親友觀賞。

4. 影評/媒體場(critic screenings/press screening):這應該可算是最常見的方式之一,在台灣也很常見,片商會邀請知名影評、媒體搶先觀賞影片,提前觀賞時間不一,可能是一個月至前幾天,這個形式可讓影評在解禁日過後透過影評來拉抬作品上映後的聲勢,吸引一般觀眾欣賞,這時候所得出的評價會比較接近屆時上映後大眾對於作品的評價。

對於影評/媒體場的試映評論禁令,根據情況可能會提前解禁「社交媒體」禁令,片商因為對作品深具信心且想要營造聲勢,會允許影評、媒體先行在推特(Twitter)等上先分享觀影的想法,接著等正式禁令解除後發布完整的評論。



距上映日提前近一個月的
《美國隊長:英雄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媒體場與社群評價 via CBM


此外,亦可藉由片商讓影評觀賞此類場次以及影評解禁的時間距正式上映相隔時間,來推論片商對於此片的信心程度,若影評/媒體場的時間越早,片商對於片子的信心度較高,最終評價也可能較高,反之則是較低,不過這只能當作一個小參考,實際情況亦要看影評成果以及放映後觀眾的反應為準。

5. 首映會(preview screenings/advanced screening)、搶先看(sneak preview)等:這類形式在台灣也不少見,通常會在上映前一天或數天,片商會根據活動等形式請選定觀眾搶先觀賞正片,若作品反應良好,亦可藉此拉抬聲勢,或能藉由首映會的觀眾反應來調整上映期間的行銷方式等。

在台灣,觀眾比較容易接觸到的就是媒體場跟首映會,如果是對於電影有興趣的觀眾,可藉由經營社群或者常寫文章曝光,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收到片商的媒體場次邀請,首映會的部分則是可以關注片商以及電影相關媒體所舉辦的活動,亦有機會獲得相關資訊並參加。

by Jas

資料來源:作者對電影媒體與相關版面觀察,以及 Wikipedia 上的資料輔助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羅根》觀後感 by F.E.Ws編輯群

  上個月休˙傑克曼(Hugh Jackman)來台的粉絲見面會中,小編們(除了QN以外)被人群打敗了,無緣就近見上金鋼狼一面,再加上畢凱艦長……不,X教授……不,派屈克˙史都華(Patrick Stewart)因故無法出席,深受打擊的小編們意志消沉了大半個月,才在「誰再不交心得,就得把Netflix的鐵拳(Iron Fist)第一季看完並交出感想」的威脅下振作起來……

  咳嗯,總之,以下是F.E.Ws編輯群對《羅根》(Logan)的簡短心得,有重大劇透,請注意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羅根─屬於大人的味道

                                                                                                                    
                                                                                            撰文:桑妮  

看完Logan之後激動萬千;這篇幾乎全是在情緒亢奮的狀態下敲出來的,沒什麼結構和文理,還請見諒。

對於一個長年奢盼成熟的歐美漫改電影卻苦等不著的人而言,Logan可以說是圓了我的一個夢。另一方面,我也發覺有些難解釋這部電影的好到底在哪裡;基本上,Logan做對了太多的事情,國外有些媒體說James Mangold拍出了一部繼黑暗騎士之後真正顛覆類型的好電影,但這句話到底該怎麼理解?是因為它夠暴力,夠黑暗,訊息夠飽滿,還是夠刺激香豔?我覺得都不是,而是撇開一些劇情上沒磨乾淨的稜角,Logan的整個創作團隊真正能夠跳脫"我是在拍漫畫電影"的思考盲點。在David Cronenberg的暴力效應(註1)後,Logan堪稱是第一個重新拾起曾起步過,卻已停滯不前一段時間的成人漫改路線的作品,思考在超級英雄作品於螢幕氾濫的時代下,還能夠賦予這些人物什麼意義。即便Logan是取材自Mark Millar的名作Old Man Logan,但這電影本身根本就站在類型漫畫的對立面,反倒突現出了Millar自己在寫作Old Man Logan時的種種浮濫與思慮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