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樂高蝙蝠俠電影》觀後感 by F.E.Ws編輯群

  以下是閱讀本篇文章前的強烈建議:

  打開1966年蝙蝠俠真人影集的主題曲,並按下重複撥放鍵。

  好了嗎?那麼請在這充滿洗腦電波的背景音樂聲中,看看我們F.E.Ws編輯群對《樂高蝙蝠俠電影》(The Lego Batman Movie)的簡短心得吧。


「NanananaNananana BATMAN~~!」






Mr. JL
是樂高?是蝙蝠俠?是樂高蝙蝠俠!
警告,這篇評論會透露到電影結局。如果尚未觀賞過電影,並且沒被人暴雷過,而且依然不想事先就知道劇情的人,建議不要閱讀本文。
黑色,是蝙蝠俠的顏色(亞當威斯特:喂)。所有好的評論都是用黑色的字寫成的。(廢話) 
有些觀眾看完可能會認為這只是部娛樂片,對於電影結局前的最後轉折莞爾一笑,然而我個人認為這部不能算正宗蝙蝠俠電影的樂高蝙蝠俠電影,或許才是最能探討蝙蝠俠的蝙蝠俠後設(註)電影。 
這是部有著史上最強的蝙蝠俠、史上動員最多蝙蝠俠反派、史上出現最多蝙蝠俠載具、史上出現最多蝙蝠俠服裝、史上最多史上最多蝙蝠俠要素的電影。在歡樂詼諧的風格外表下,卻是在徹底檢討這些年來,蝙蝠俠在大螢幕上塑造的形象與衍生問題,並且提出其他電影都無法執行的解決之道。或許就是因為這部採用了歡樂走向,反而才能赤裸裸地凸顯(或該說惡意強調)蝙蝠俠的人格弱點,並且用近年來嚴肅風格絕對無法採用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看向急凍人......算了,不是每部歡樂風格都可以做到這些事) 
最可怕的是,這部電影還完成了幾乎所有的蝙蝠俠故事都沒做到的事情:讓蝙蝠俠跟宿敵小丑和解,並且事後沒有再互相暗算對方。這種事,就算在當年低齡向的超級好朋友中也沒有發生過,居然在這裡發生了!如果幕後製作群沒有對蝙蝠俠有著狂熱般的愛好,恐怕也寫不出這樣的故事。另外對於蝙蝠俠不熟悉但常看電影的觀眾,本片也有不少會令人會心一笑的橋段。而對於蝙蝠俠不熟悉,也不常看電影的人,嗯,我相信你也會看得很開心的。 
如果你是蝙蝠俠的忠實觀眾,並且可以接受任何風格的蝙蝠俠,誠摯推薦這部探討蝙蝠俠故事的蝙蝠俠故事。 
白色,是小丑的臉色(罕見的黑暗騎士版小丑:有時候不是喔)。所有好的評論都是寫在白色的紙上,而現在是打在白色的螢幕上(喂)。 
註:『後設』(META),一個原本的意思已普遍遭到曲解的名詞。然原本是個翻譯名詞,但現在在網路上看到有人用『後設』這個詞時,往往指的是『後來追加的設定』,而不是原本『後設』的意思。後設的原字取自希臘文,有「之後」、「之外」、「之上」、「之間」等介詞意思,在DC宇宙的METAHUMAN的META是用之上的意思,所以是用來形容這類人在人之上。而在創作界,META多用來指用創作來探討創作的狀況,像是用註解來說明什麼是註解,這個用來解釋註解的註解便可稱為後設。 
外話,我曾經聽過一個比『後設』更恰當的翻譯方式,可惜我忘了。如果有人知道的話,還請告訴我一聲,不過,這似乎也可成立一個尋找『後設』的『後設』。


Jas:
如果要每十年選擇一部第一名的蝙蝠俠影視作品,我的選擇會是: 
1990 年代:1992 年的《蝙蝠俠:大顯神威》(Batman Returns) 
2000 年代:2005 年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那 2010 年代的票目前我就落在《樂高蝙蝠俠電影》(The LEGO Batman Movie)上,與前兩部並列我心目中最佳的蝙蝠俠電影。 
蝙蝠俠已有 75 年以上的歷史,有著各種詮釋以及許多服裝、道具,這些都可在《樂高蝙蝠俠電影》中看到不少,而且也是挖出曾在蝙蝠俠歷史中佔有小小角落的小小咖敵角出來的好機會。像是佐料王(Condiment King)真心不騙不是瞎掰的,而且出現的時間其實也沒有很古早,他最早是在經典的《蝙蝠俠:動畫系列》(Batman: The Animated Series)中登場的,「小丑女」哈莉·奎茵(Harley Quinn)也是在這系列登場,不過知名度可差了不少。 
就算只接觸過蝙蝠俠系列電影的觀眾也可以在觀看本片時找到不少樂趣,像是本片中登場的班恩(Bane)口音是不是讓你很熟悉呢?沒錯!正正是仿效湯姆·哈迪(Tom Hardy)在《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中所使用的口音。而且不僅是有許多蝙蝠俠彩蛋,就連其他DC 作品都有相關露出,像是超人(Superman)的「孤寂堡壘」(Fortress of Solitude)也有出現,另外還有不少知名影視作品的內容出現,像是「可以問問你的宅宅朋友」的《神秘博士》(Doctor Who)中經典敵人的大力客(Dalek)等。 
除了這些可以讓熟悉相關作品觀眾會心一笑的彩蛋外,本片也針對蝙蝠俠「心理問題」做不少琢磨,讓蝙蝠俠最後相信家族團結的力量,解決本次的危機。本片歡樂有趣,充滿許多蝙蝠俠相關內容,如果你是喜愛蝙蝠俠的觀眾,絕對值得一看。



Rock
堪稱超乎預期的作品,這是一部充滿著如果今天不是樂高動畫電影的話怎麼想都覺得應該會砸鍋的要素,像是[什麼你打算塞滿超過三個以上的反派?你死定了!][什麼你打算多塞進超人跟正義聯盟甚至應該不是DC作品的角色進來?你死定了!][什麼你打算放羅賓跟芭芭拉進來然後還要有談情說愛加組隊的成份進來?你怎麼不說你要在蝙蝠裝上面放奶頭算了?你死定了!],可是很神奇的是,我們在真人電影狀況下覺得放這麼多東西進去一定會讓故事顯得太複雜太瑣碎而變得不好看的事,在這部電影裡面卻居然都沒有發生! 
當然,這有些也是托這部電影的基調是搞笑風格之福,所以有不少東西就這樣直接放進電影中大家也只會一笑置之,而真人電影就絕對不可以這樣做,然而即便如此,這部電影依然能夠在搞笑的前提下探討了蝙蝠俠內心對於家族情感的渴望跟畏懼,探討了蝙蝠俠太習於把一切攬到自己身上而造成的問題,探討了超級英雄與反派之間的關係,這不單只是把超多正反派角色超多蝙蝠裝或蝙蝠裝備作為彩蛋塞滿整部電影而已,可以說連蝙蝠俠作品長年以來會探討的問題,都盡量塞在同一部電影裡面,而且故事還依然可以融會貫通,說得很順很合理並且還能夠給出一個完整而良好的解答,也難怪不少人會說這部作品堪稱[最好的蝙蝠俠電影],因為他真的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誠意的對所有蝙蝠俠粉絲獻上的讚歌與情書。 
不過要說缺點的話,我其實有點擔心是不是太過於服務粉絲了,如果對蝙蝠俠主題毫無認知的觀眾來看這部動畫電影或許會有些難以理解也說不定?


masayo
這是最好的蝙蝠俠電影,從未有蝙蝠俠電影如此多方向、多層次地探討「蝙蝠俠」這個角色。以往蝙蝠俠電影常強調的蝙蝠俠身手不凡、智勇雙全、勇於自我犧牲以及性格孤僻、偏執多疑、近乎有自虐傾向,在本片一項也不缺;以往蝙蝠俠電影中不(敢)強調、多半只在粉絲當梗流傳的「蝙蝠俠特色」:自大自戀、蒐集狂兼變裝癖、待人處事很機車、打擊犯罪多年依然無法降低犯罪發生率、有把小跟班當用過即丟的耗材使用的嫌疑、以及與小丑擁有切不斷理還亂的特殊關係……在本片則是大膽發揮,一點也不怕被指為蝙蝠黑(Hater)。 
這也是最好的「蝙蝠俠家族」電影。撇去團隊型超級英雄作品,蝙蝠俠家族是超級英雄中家族發展最龐大、也最受歡迎的一支,然而,因為種種因素,除了阿福以外的蝙蝠家族成員,多半在大銀幕不是缺席就是碰壁、淪為笑柄;而在蝙蝠俠漫畫中用摧殘、殺害蝙蝠俠家族成員來折磨蝙蝠俠、或襯托出蝙蝠俠的獨一無二的劇情,也已經多到讓人難免留下「蝙蝠家族存在的意義,不是用來扯蝙蝠俠後腿,就是用來當作增添蝙蝠俠杯具美感的劇情道具」的負面印象。而本片則回到蝙蝠家族之所以會誕生、會受歡迎的原點:受蝙蝠俠啟發的人們,勇於跟隨他踏上為正義獻身的道路;而蝙蝠俠也需要這些進入他內心世界的人們,不但有能力保護他們,也有能力依賴他們。 
這絕對是對蝙蝠俠擁有比任何人都還深厚的感情的蝙蝠黑才能做出的作品,處處可見對蝙蝠俠大喊「I hate you」,而且不但是蝙蝠黑,還是蝙蝠家族黑,看完後我只想說,I hate this movie! I hate THE LEGO BATMAN MOVIE forever!


 (以上圖片皆來自《樂高蝙蝠俠電影》官方海報及劇照)

2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單純的打破第四面牆,引用戲外的元素
    我認為這也只叫諧仿
    並不算是後設

    舉個例
    電影大快人心(1997)
    表面上是一部驚悚片
    描述一個家庭遭歹徒綁票、虐待的過程

    在片子尾聲,受困的主角成功擊敗反派時
    反派在一聲哀號後居然對著螢幕按下倒帶
    使主角的攻擊就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整部片調性寫實、
    旨意在於控訴觀眾對於「旁觀悲劇發生的冷漠」
    以及質疑驚悚類型片這種媒體,淪為只為滿足獵奇心態的娛樂媒體

    他本身是電影,卻是一個質疑電影本身的電影

    回覆刪除